你听过多少次“这都是为你好”?|亲密关系中的情感操作

发布时间:2021-08-18 08:45:32


一段感情里最大的伤害,就是我待你如七月艳阳,你待我如二月冰霜。

“ta让你觉得你是世界上最糟糕的人。”

对大多数人来说,最大的恐惧是「被抛弃」,最糟糕的状态是「产生绝望感」。

树叶变黄,人心变冷,都非一日之寒。

今天我们就参考玛丽-弗朗斯·伊里戈扬的《冷暴力》一书,和大家聊聊有关精神暴力的隐秘伤害

1. 精神虐待是社会中的个别现象。
事实:精神虐待十分普遍,一般人都会认为自己想多了,由于没有身体伤痕,这种虐待也很难被外人发现。

2. 精神虐待根本没那么严重,成天小题大做。
事实:由于受虐者长期陷入在恐惧状态里,他们会变得高度敏感,别人也会觉得他们“紧张兮兮”的。

另外,精神虐待很难有实际的证据留存。

外人由于看不到证据,又很难体会到受虐者所经历的一切,常认为受虐者是小题大做,甚至会为施虐者辩护。

受虐者因为感到孤立无援,有时也会怀疑是否真的是自己的错。

3. 受虐者不是生性懦弱就是性格有缺陷。
事实:正好相反,受虐者通常是因为拥有被施虐者嫉妒的正面特质,才被施虐者选中,例如生命力和爱的能力。

《冷暴力》一书中指出,驱策施虐者的动力是嫉妒。

嫉妒的下一步是占有,而对方的依赖和服从就是把对方占为己有的有力证据。

4. “无风不起浪”,受害者会感到内疚,一定是因为ta确实做错了事。
事实:造成受虐者愧疚感的是施虐者,ta们通过言语歪曲、讽刺、否定人格以及投射等手段使受虐者内化来自施虐者的愧疚感。 

5. 施虐者都是性格暴躁或冲动易怒的。
事实:精神施虐者通常是冷静且理智的。

由于自恋水平较高,ta们一般不屑使用“强迫”手段。

而且他们很熟悉社会规则,主要依靠“诱骗”取得控制权,在外人看来,精神施虐者往往有良好的形象,行为举止也很得体。

精神虐待是一种间接暴力,不同于冷暴力,它隐秘性高,但也很常见。

例如:
  • 朋友总是当众取笑你的小缺点,你生气,他们又会说“你怎么都开不起玩笑啊,真没意思”;


  • 父母一边说“都是为了你好”,一边贬低并篡改你的决定,如果你提出反对,他们就会说“你还太小,什么都不懂”、“这孩子就是个白眼狼”等;


  • 男/女朋友每次看到你跟异性聊天都会吃醋吵架,为了照顾ta的感受,你主动删除了一些好友,但当你说出自己的付出时,他们又会说“我又没让你删除,是你自己非要这么做的”


在这些情境中是不是很熟悉?

精神虐待的存在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普遍,就连受虐者都无法清楚地描述自己遭受的暴行。

你会很痛苦,会压抑,但不知道自己究竟经历了什么。

* 精神虐待行为的本质,是施虐者使用的一种防御机制
* 精神虐待的核心,其实是掌控感以及对权力的索取
* 施虐者最终目的,是通过打击他人掩饰自己的脆弱

在心理学临床研究中,精神虐待中最常见的攻击方式就是打击别人的自信和激起他的罪恶感。

1. 人格腐蚀(洗脑)—— 打击自信
否定他:不表现出任何的情绪波动,务必耐心地、客观地、冷静地否定他,直到他价值体系彻底分崩离析;

整个流程大概:
1.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在他脆弱的时候,是建立起亲密关系最好的时机。
2.接着开始否定他的长相,一点点给出评价,最终得出看似真实的结论,他很丑。
3.否定他的家庭,把他家庭中琐碎的小事放大,负面状况放大。
4.否定他的朋友,并列举出理由。
5.否定他的性格,阐述他性格中不合理的地方,总结他是一个怪人。
6.如果他提出质疑,慈爱地安抚他,甚至带着怜悯的态度。
7.如果产生争执,需要再一次建立良好的关系,取得信任,重复以上操作,形成循环。

接下来他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自我否定、多疑、多虑、敏感,他会感到孤独,他会把自己当作假想敌,并以不符合本性的方式思考、行事,认为“都是自己的错”。

这是一场漫长的自我抵触、自我敌视、自我摧毁的过程;

直白点说:完全失去自我。

2. 公开暴力 —— 激发罪恶感

当你疲惫需要安慰的时候,施虐者会说“这些小事都做不好,是你能力不够”;

又或者当你分享让自己开心的事情时,施虐者又不屑一顾。

施虐者利用扭曲的方式进行沟通;
比如:谎言、讽刺、嘲笑、蔑视和自相矛盾的态度。

甚至受虐者也会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做错了事,最后被逼到只能被动发泄,同时别人也没法理解为什么他会变得脾气暴躁、爱发牢骚或者过分执着。

很多时候,受虐者的选择是随机的,只是因为正好在这个时间出现在了这里;

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一个精神受虐者。

对于施虐者来说,受虐者是谁其实并不重要,而一些特定的人格特点却非常重要。

这些特点它们更容易引起施虐者的嫉妒,同时又容易满足他们对于掌控欲的渴求以及获得权力产生的快感。

伊里戈扬在书中列举了一些受虐风险较高的人格特质:

* 有良心又容易责怪自己的人
在行为现象学精神病学中,将这种人格其描述成“忧郁型性格”;

他们的生活井然有序,不太会接受别人恩惠,以带给别人快乐为满足;

他们无法忍受误解和尴尬,总是想去澄清。

遇到难处时,他们会加倍努力,但容易受被别人影响,耳根子软,最后不知道自己是对是错;

* 欠缺自恋倾向
这类人,当感受到不满的时候,他们的怒气会被压抑,无法做出反击。

而这类人之所以会产生巨大的伤害也是因为施虐者,他们不得不面对自身的缺点以及被遗忘的童年创伤;

那些沉淀在心底的负面经历都会成为击垮自己的自毁种子。

*如果你已经在一段精神虐待的关系中

1. 承认自己遭受了精神虐待。
这是一个困难并且漫长的过程,从不被尊重到被欺骗、操控,承认自己受到精神虐待,是重新获得自我认同的开始。

2. 与施虐者的沟通中停止为自己辩解。
辩解可能成为施虐者下一轮攻击的武器,因此沉默、保持距离或者通过第三方与施虐者沟通。

3.坚决行动,不畏冲突。
别再想尽办法麻痹自我了,一味的委曲求全,施虐者只会变本加厉。

拿出勇气寻求帮助,向施虐者摊牌。

4.其他人的支持。
因为精神虐待的隐蔽性,周围的朋友可能看不到你正深受其害。

找到一个真正能够感受到我们痛楚的人的支持,能让我们在离开一段精神虐待的亲密关系时,更有依靠。

询问你信任的朋友或家人,和他们一起整理自己的想法和潜在需求。

*如果你发现自己是高风险人群,这里有一些预防陷入精神暴力的tips:

1. 理解健康关系的互惠性和相对独立性

2. 提升自尊水平

3. 提升对过去关系模式的觉察
在原生家庭及过去亲密关系中曾“扮演”过的身份,都会对新形成的亲密关系产生影响;

当我们对自身关系模式有了较高的自我觉察,就更可能避开施虐者的“引诱”。

最后。

精神虐待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除了防止成为受虐者,我们也要警惕自己是否扮演了施虐者的角色。

康正心理

客服 : 020- 89284393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花城大道68号环球都会广场59楼

客服邮箱:cs@kozmentalhealth.com

公司网址:www.kozmentalhealth.com


 
来源:康正心理